索引号: | 111529210117651566/2024-00396 | 发布机构: | 阿拉善左旗卫生健康委员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基本医疗卫生事业 |
发文字号: | 成文时间: | 2024-03-12 | |
公文时效: |
阿拉善左旗卫生健康委员会:乙型病毒性肝炎类疫苗接种细则
- 发布日期:2024-03-12 16:10
- 浏览次数:
一、疾病介绍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乙型肝炎病毒(HBV)包括众多抗原部分,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原(HBcAg)以及乙肝e抗原(HBeAg)。HBV有较强的活性,环境表面的乙型肝炎病毒在室温下至少保持一个月以上的传染性。其临床表现为黄疸、厌食、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发烧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通常1~3周。大多数成人急性乙肝可完全康复,但有1%~2%的人发生暴发性肝炎,其死亡率高达63%~93%。在所有HBV感染者中约有10%转变成慢性,发生慢性乙肝病毒的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新生儿及1岁以下婴幼儿的HBV感染慢性化风险为90%。与HBV有关的疾病和死亡多数由慢性感染引起,包括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坏死、肝细胞癌等。
二、流行病学
主要传染源为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潜伏期为1~6月,平均3个月。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未获得有效免疫的人群对HBV都具有易感性,另外HBV感染后个体反应差异显著,主要与感染者的年龄、性别、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关。乙型肝炎的发病主要以散发性为主,感染与发病表现出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季节分布不明显,全球根据流行的程度分为低、中、高三种流行地区,我国属于中度流行区。
三、疫苗类别
含乙型肝炎成分疫苗包括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HepB)、重组CHO(中国仓鼠卵巢细胞)HepB和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其中酵母类HepB分为10μg、20μg和60μg;CHO类HepB分为10μg和20μg;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中儿童剂型含灭活甲肝病毒抗原250μg、乙肝表面抗原5μg,成人剂型含灭活甲肝病毒抗原500μg、乙肝表面抗原10μg。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HepB对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免疫规划疫苗最小外包装标有“免费”字样和“免疫规划”标识;含乙型肝炎成分疫苗的非免疫规划疫苗,由居民知情、自愿并自费接种。
四、接种程序
(一)免疫规划疫苗程序
1.接种对象及剂次:按“0、1、6个月”程序共接种3剂次,其中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1)重组(酵母)HepB:每剂次10μg,无论产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阴性,新生儿均接种10μg的HepB。(2)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HepB:每剂次10μg或20μg,HBsAg阴性产妇所生新生儿接种10μg的HepB,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接种20μg的HepB。
(二)非免疫规划疫苗程序
1.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
10μg疫苗适用于乙型肝炎易感者,包括新生儿、儿童和成人。20μg疫苗适用于≥16岁乙型肝炎易感者。共接种3剂次,0、1、6月各1剂次,接种剂量为0.5ml,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2.重组乙肝疫苗(酿酒酵母)
10μg疫苗适用于16岁以下乙型肝炎易感者;20μg疫苗适用于16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均接种3剂次,0、1、6月各1剂次,接种剂量为0.5ml或1.0ml(具体参照疫苗说明书),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60μg疫苗只适用于16周岁及以上且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无应答的人群,接种1剂次,接种剂量为1.0ml,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经采血确认其抗体水平仍未达到阳性者可考虑接种第2剂,两剂间隔至少4周以上。详见疫苗使用说明书。
3.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
一般易感者接种10μg/剂次或20μg/剂次。共接种3剂次,0、1、6月各1剂次,接种剂量为0.5ml或1.0ml(具体参照疫苗说明书),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4.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
共接种3剂次,0、1、6月各1剂次,接种剂量为儿童(1-15岁无免疫力和有感染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危险的婴幼儿和少年)剂型0.5ml或成人(无免疫力和有感染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危险的成人和16岁及以上青少年)剂型1.0ml,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三)补种原则
1.若出生24小时内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应尽早接种。
2.对于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程序者,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
3.乙肝疫苗第2剂与第1剂间隔应≥28天,第3剂与第2剂间隔应≥60天,第3剂与第1剂间隔≥4个月。
(四)替代原则
含乙型肝炎成分疫苗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可以替代免疫规划乙肝疫苗,不推荐使用非免疫规划甲乙肝联合疫苗替代免疫规划乙肝疫苗。
五、接种禁忌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甲醛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妊娠期妇女。
4.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六、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可能感到疼痛和触痛,多数情况下于2~3天内自行消失。常见和偶见的全身不良反应有发热、头晕、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
七、接种建议
乙肝疫苗适用于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接种史不详者,尤其是高风险人群。推荐以下重点人群使用乙肝疫苗:
(一)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男男性行为者、多性伴者、性伴为HBsAg阳性者和性传播疾病患者。
(二)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医学院校学生、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救援(公安、消防、司法、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
(三)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包括注射毒品者、HBsAg携带者或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等。
(四)其他人群:如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乙肝高发区的居住者和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功能低下者、HIV阳性者、高校大学生,以及愿意接种乙肝疫苗者。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时,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可按医嘱肌内注射100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Bimmunoglobulin,HBIG),同时在不同肢体部位接种第1剂HepB。HepB、HBIG和卡介苗可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HBsAg阳性或者不详母亲所生新生儿建议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如所生的低体重儿<2000g者也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在其满1月龄后再按0、1、6月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对于危重症的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者)、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剂He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