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在苍天与大地的启示下前行
- 发布日期:2022-03-02 08:46
- 浏览次数:
![]() | |
阿拉善新闻网 22-02-28 23:23 打印本页 来源:央广网 | |
| |
○央广网记者 靳敏 沙漠戈壁,驼铃悠扬;绿洲沃野,牧歌嘹亮。 20年前,提起阿拉善,民间流传着“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遍地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谚语。如今,“苍天般的阿拉善”已成为众多游客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刚刚过去的2021年,阿拉善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改革发展、攻坚克难,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这一年,阿拉善实现了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势头明显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著,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凸现新水平 天朗气清,抬头远望是醉人的“阿拉善蓝”;碧水泛波,环顾四周是怡人的“原生态绿”。如今,巴彦浩特市民眼中的家乡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随时随地都能拍“大片”。 提起阿拉善三个字,脑海中便会升腾起“苍天大地”的雄壮,但少有人知阿拉善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阿拉善地处北方防沙带的关键环节,是遏制三大沙漠“握手”的重要节点,是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和生态安全的前沿阵地、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点。 阿拉善一直以来都将生态建设的位置摆在首位,尤其是近几年来,阿拉善盟坚定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全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正在阿拉善大地铺展开来。绿色,已成为阿拉善盟最亮丽的底色。 55.9%的国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确定了85个环境管控单元。“十四五”开局之年,阿拉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生态治理有望再达新高度。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把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荒漠化治理挺在前面,推动实施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二期、乌兰布和阻沙入河生态修复等项目,营造林100万亩,草原建设与保护1000万亩。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污染防治项目120个,阿拉善高新区全面完成火电超低排放改造,黄河阿拉善段、额济纳河各断面水质均稳定在Ⅲ类标准。 坚决打好贺兰山生态治理攻坚战,保护区内矿山全部依法关闭封停,确保阿拉善的“母亲山”山绿水清、泽被后世。 2021年,阿拉善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推进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让阿拉善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环境更优美。 循环发展“强产业”,特色经济占主导 世人只知阿拉善的广袤空间,却不了解阿拉善的产业发展。阿拉善的强产业措施是有新意的,“十四五”期间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阿拉善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科技创新为动力、产业园区为重点,做优存量的同时做大增量。 2022年内蒙古两会期间,阿拉善盟委副书记、盟长李中增接受央广网专访时说:“阿拉善要做好转型升级和能源迭代这两篇大文章,把我们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化工产业实现上下游相互衔接、左右线互相耦合,形成真正的循环闭环,让工业经济实现更大的突破。” “两区三园”工业新布局初步形成,阿拉善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通过科技部预考察。2021年,总投资220亿元的沪蒙高新新材料产业基地、总投资133亿元的博源860万吨天然碱等一批重大项目如火如荼建设,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0.1%,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03.8%。 “一期年产25000吨双氰胺项目是国家推广节能减排项目之一,完成投资3.6亿元,于去年10月中旬完成建设。”内蒙古欣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吴茂法告诉记者,“项目所用原料电石、二氧化碳都来自中盐电石厂,生产环节最终不产生废气、废水。”记者获悉,这个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每年可消耗8亿立方米的二氧化碳废气。 寒冬时节,走进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众鑫农牧循环发展实业有限公司高标准肉牛产业园区,一座座宽敞整齐的标准化牛舍映入眼帘,一头头黄白相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在悠闲地吃着饲草料。 该公司总经理徐先海介绍说:“我们养殖的都是西门塔尔肉牛,每头牛活体重量都在750公斤左右,全部采用人工授精方式繁殖,每天用投喂机定时投喂搅拌好的配方饲草料。每座牛舍都有活动场和暖房,还安装了恒温饮水机,即使冬天牛也能喝到20度的温水,这样既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肉牛肠胃病的发生。” 截至2021年底,阿拉善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48万亩,牲畜存栏127万头(只),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6.6%,规上农牧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8.2%,特色产业占比超70%。 “沙窝窝”终将变身“金钵钵” 阿拉善地处中国正北正中,神秘悠远、浩瀚无边,当你的双脚踏上这片土地时,心中充满了兴奋喜悦。这就是阿拉善,它让久居大城市的我们有了回归自然的心境。凭着得天独厚的先天生态条件,阿拉善已将旅游这张名片打得响亮。 或许早有细心人发现,在内蒙古旅游,花钱少、玩得好,处处是景点却不需要花门票!所以你还发现,每年涌入阿拉善的人很多,但旅游收入却并不多。2021年,阿拉善盟接待游客50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4亿元。 “我们现在鲜明地提出要打造阿拉善旅游‘3.0’版,继续升级换代,推出高端的文旅服务产品,让我们的旅游既赚吆喝又赚钱。”李中增盟长对记者说。 2021年,阿拉善盟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依托富集多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特色旅游业作为绿色富民产业,依托聚焦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国人旅游必来地、世界级旅拍基地、高端文旅活动举办地、特色民宿打卡地,推进全域全季、差异化高端化发展。 去年以来,阿拉善盟以5A级景区为龙头,带动全盟高A级景区提质升级,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居延海景区申报国家4A级景区,阿右旗曼德拉山岩画旅游区、九湖源景区、额济纳博物馆申报国家3A级景区;胡杨林、居延海、黑城遗址、定远营、通湖草原、南寺6个景区入选“内蒙古网红打卡地”。 通过打造,“苍天般的阿拉善”8日自驾旅游线路、“亮丽北疆航天载梦红色旅游线路”等多条旅游线路入选国家和自治区级精品旅游线路。 同时,阿拉善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现如今,巴彦浩特镇、巴丹吉林镇、达来呼布镇等特色旅游小镇遍地开花,已成为阿拉善盟文化旅游业的亮丽名片。 2021年,阿左旗举办的阿拉善英雄会爱卡戈壁天堂盛会,阿右旗举办的第十六届越野e族英雄会等大获成功,“苍天般的阿拉善”品牌日益响亮,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参与旅游节庆活动,认识、了解并爱上阿拉善。 跟随本心,亮出最美阿拉善 金秋十月,本是阿拉善最美的季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却打破了这里的宁静。2021年10月17日,阿拉善额济纳旗突发新冠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阿拉善随即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1552个基层党组织、3万余名党员干部、公安干警、医务人员和志愿者投身抗疫一线,共同构筑起全城动员、全民抗疫的铜墙铁壁。 内蒙古全区动员,一次次主动请缨、逆行而上,一批批援助物资,一个个暖心举动,都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承载着爱与期望!确诊病例千里转运集中救治,万名滞留游客千里转移安置,12天阻断社会面疫情传播,27天实现病例零增长,40天确诊病例全部治愈清零。发生在阿拉善的这场疫情最终感动了全中国,阿拉善以其天然淳朴的本性将最美的一面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醉”美的风景与最美的人心在这片原始的土地上以最佳的方式相结合,给人无限联想与期盼,于是有人在网上感慨:“来年十月一,能不再相见!” 疫情过后,阿拉善盟以最快速度全面复盘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围绕口岸防控、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应急力量、制度机制、综合保障等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创新制定符合阿拉善实际的“平急一体化”疫情防控机制。部署建设疫情防控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推广“阿拉善健康宝”。 与此同时,阿拉善多方争取资金、申报项目,全面提升盟旗(区)医疗卫生软硬件短板。针对“外防输入”这个最大难点,将口岸作为第一防线、第一哨点、第一阵地,创新开展口岸防控“三环”管控措施(内环封控区、中环管控区、外环防范区)。谋划推动口岸无人化智能通关,努力将输入和扩散风险降到最低,巩固了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民生保障更加优先,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4%,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157项,“两吨煤”惠及1.46万户,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47266元和25204元,收入增速保持高于经济增速的良好态势。社会保障更加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达429元/月,城乡低保标准位居全区前列;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区养老、退役军人服务全面提质。 群众期盼的阿盟一中新校区建成投用,2000多名学子搬进了功能设施一流的新学校。额济纳旗医院改扩建、新建吉兰泰医院、腾格里综合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更便捷。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成功召开全区住建领域推进以县城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现场会,实施住建领域市政设施重点项目10个,改造老旧小区21个、棚户区非成套住宅560套,重点区域绿化3万亩。 2018年,阿拉善盟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90%以上行政嘎查村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累计完成户用卫生厕所改造提升5346户,农牧区卫生户厕普及率占常住农牧户的71%......人民群众有了更多更实的获得感、幸福感。 阿拉善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它的壮阔与辽远、它的荒漫与萧瑟都在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勇敢前进。我们也同时看到,阿拉善的苍凉与生机同在,新征程上的阿拉善,正在乘势而上,勇扛生态保护发展大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在拼搏奋进中为建设亮丽内蒙古贡献力量。 | |
[责任编辑: 赵晓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