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阿拉善新闻网     22-03-17 09:18    打印本页     来源:阿拉善日报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犹如细雨春风滋润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田,更为新时代深入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近年来,我盟乌兰牧骑队伍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坚持“一队多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职能,长期活跃在农村牧区,及时宣传党的政策,真情服务各族群众,让乌兰牧骑这面鲜红旗帜始终在阿拉善大地高高飘扬。

  只有团结才能进步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推进全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阿左旗乌兰牧骑队员主要由蒙、汉、回三个民族组成,“只有团结才能进步”是几代队员的共识和心声,他们之间像家人一样彼此照顾、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在语言、习俗上相互尊重学习,在艺术创作上共同提高进步。

  阿左旗乌兰牧骑建队初期只有4名队员,发展到现在已有50多名队员。年轻队员成长起来了,他们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唱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阿左旗乌兰牧骑14任队长和191名新老队员的共同努力下,这支队伍多次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表彰奖励,在区内外艺术赛事中获得多个奖项。“阿左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始终忠诚于党、热爱人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团结拼搏、勇于创新,这是乌兰牧骑的精神,也是乌兰牧骑的信念。”阿左旗乌兰牧骑副队长潘芳说,“作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我的内心无比光荣骄傲。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繁荣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在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阿左旗乌兰牧骑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许多感人故事,如困难时期老队员们挖锁阳卖钱补贴队里的各项经费开支,下乡演出用骆驼、毛驴驮道具,徒步到牧民家当起修理工、理发员,到边防部队为战士们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他们植根大漠为民服务,被牧民亲切地称为玛乃乌兰牧骑。这支队伍先后培养了色普日布、雷斯琴巴图、哈达等文艺人才,创作演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有舞蹈《弓箭舞》《骏驼赞》《传承》、歌曲《公社放驼员》《北京飞来的金翅鸟》《请到阿拉善来》《沙漠深处有人家》等,为繁荣阿拉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人民成为文艺的“主角”

  近日,阿拉善盟乌兰牧骑编导额日登塔娜的舞蹈作品《寒暖》先后在“网上乌兰牧骑”、抖音、微信公众号、快手等平台推出,点击量飙升。“我创作这个舞蹈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疫情之下党员干部们的担当精神,从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看到我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扛起责任、冲锋在前,全力投入疫情防控歼灭战,感触非常深刻。”额日登塔娜说,“我盟乌兰牧骑演职人员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到停演不停播,由以往的实地演出转为线上展播,服务方式的转变让更多群众感到耳目一新。”

  多年来,我盟乌兰牧骑队伍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依据边疆少数民族特点,以贴近农牧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引领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在“乌兰牧骑月·一切为了人民”主题活动中,我盟4支乌兰牧骑队伍“面对面”走到老百姓当中,“实打实”给老百姓解决问题,“心贴心”为老百姓提供服务。额济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足迹踏遍该旗11.46万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他们不忘党的嘱托和人民的希望,以弘扬草原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常年活跃在基层和专业文艺舞台上,去年共开展和参与各类演出达123场次。“我们要像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作为一名老队员,今后我将努力创造更多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用作品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额济纳旗乌兰牧骑舞蹈队员乌日嘎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强调:“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的确,人民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艺术需要人民提供创作灵感和素材、推动文艺创作创新。近年来,阿拉善盟乌兰牧骑围绕重点剧(节)目创作和精品生产,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舞台艺术创作规划,共打造推出能充分体现我盟发展成就的优秀艺术作品170余部,编创话剧《东风——呼啸起》、非遗原创蒙古剧《萨吾尔登情缘》、蒙古剧《东方故土》、表演唱《玛奈乌兰牧骑》、舞蹈《美》《戈壁夯声》《幸福路上》,以及快板《乌兰牧骑把法唱传》、小品《心锁》《启航》等文艺作品,先后荣获国际和国家、自治区级奖项50余个。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传得开、留得下,关键在于广大乌兰牧骑人把握住了时代脉搏,用文艺作品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队伍从草原、戈壁深处走来,带着花香和泥土的芬芳,走向世人瞩目的舞台。今年1月底,阿右旗乌兰牧骑行程1100多公里,把文化送进农牧民家中和边防部队。在阿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北疆楷模”尼玛老人家中,该旗乌兰牧骑带来的舞蹈、歌曲、器乐演奏等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歌声、掌声、欢笑声在辽阔的戈壁深处回荡……通过节目,乌兰牧骑队员们将党的深切关怀与问候传递给尼玛老人和她的家人,也表达了党和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心与信心,展现了广大农牧民在党的领导下幸福生活的新图景……

  阿右旗乌兰牧骑队长钢花感慨道 :“我们只有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群众,才能增进与群众的深厚感情。今后,我们将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创作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乌兰牧骑贴心的服务和感人的行动,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阿拉善广大农牧民称乌兰牧骑队员为“我们的孩子”。这种超脱了血缘、超脱了民族、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成为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大漠、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乌兰牧骑永葆生机活力、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根基所在。他们始终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火一样的热情讲述着本乡本土的故事,感动着、启迪着在阿拉善生活的人们,也将执着地继续谱写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美丽华章。本报记者 闫琛琛

[责任编辑: 赵晓涛]


编辑:
信息来源: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