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口岸织密“三道防线”防得住 确保“应开尽开”放得开
- 发布日期:2022-12-09 15:58
- 浏览次数:
中国商务新闻网 建设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内蒙古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口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与重要支撑,既承载着新时期内蒙古自治区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使命,又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外防输入的首要关口和第一道防线,守好口岸,守住国门,事关重大。站在新起点,内蒙古自治区口岸城市工作专班牢牢把握国家“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部署,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着力提升口岸通关效能,促进边境口岸地区产业兴旺、物流畅通、人气集聚,努力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对外开放发展步伐。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口岸疫情防控和通关保畅工作,自治区书记孙绍骋多次强调指出要始终绷紧外防输入这根弦,全力以赴抓好口岸疫情防控;自治区主席王莉霞亲自安排部署,要求各口岸地区按照“七个起来”和既要防得住还要放得开的工作要求,统筹口岸疫情防控和通关保畅,更好的服务国家和自治区供应链稳定畅通大局。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自治区口岸城市工作专班组长黄志强带领专班工作组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创新防疫举措,制定了符合内蒙古口岸实际和特点的疫情防控“三道防线”,筑牢织密口岸地区疫情防输入、防扩散、防外溢和防倒灌四道关口,实时调度口岸运行情况。口岸抓防疫、保通关、提运量不断取得新突破。
打造立体化口岸开放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俄罗斯和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区域。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口岸20个,其中边境陆路口岸14个(铁路口岸2个、公路口岸12个)、航空口岸6个,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等多方位、立体化的口岸开放格局。在2021年全国保持“客停货通”的59个公路口岸中,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运量1806万吨,位列全国公路口岸第一;全国9个运行过货的铁路口岸中,满洲里、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运量分别以1622万吨和1491万吨位列全国铁路口岸第一位和第二位。在全国各省区陆路口岸货运量排名中,内蒙古自治区位列首位。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内蒙古自治区口岸通道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枢纽衔接水平显著改善,正成为中国向北开放与合作的重要前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窗口,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为内蒙古自治区扩大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口岸城市工作专班自2021年12月26日成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这个重点,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要求,始终把口岸城市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口岸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扛起口岸疫情防控重大政治责任,统筹抓好外防输入和口岸通关两件大事,在保证疫情防控安全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分批有序的原则,稳步恢复口岸货运通关业务和正常运行秩序。9月份以来进出境货运量增长明显,平均保持在每天24万吨以上,最高达到28万吨。1-11 月,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 5132.9 万吨,同比增长 3.3%,提前 33 天超越去年全年货运总量(5093.8 万吨)。
甘其毛都口岸AGV货运通道
织密“三道防线”
拥有14个陆路边境口岸的内蒙古自治区,如何在新时期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口岸专班正积极创新防疫举措,织密“三道防线”,严防疫情经口岸输入、扩散和传播。
什么是“三道防线”,自治区口岸城市工作专班综合组副组长刘文林解释说:
第一道防线是指:在第一时间、空间内做到境外人、物进入的“内环”防得住,防止疫情输入,把好疫情外防输入关。
第二道防线是指:防止疫情从口岸闭环区向口岸城市的传播,把好疫情防控扩散关。
第三道防线是指:防止疫情从口岸城市向其他地区的外溢和其他地区疫情倒灌至口岸地区的风险,把好疫情防控外溢和倒灌关。
“三道防线”在内蒙古口岸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优化。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明确了口岸疫情防控工作要加强“围、看、管、测、消、防”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细化了92条验收标准,确定了11项一票否决项。
在“围”的方面:核心是“真围实围、应围尽围”,目前已开通的10个口岸全部实现了“真围实围、应围尽围”,形成管理闭环。同时对围封区出入口24小时值守,从严管控出入口,防止口岸闭环内人员、物品破环。
在“看”的方面:通过整合多部门视频资源,建立了“一区三级”视频监看系统,对重点区域、关键环节、重点时段进行监看。为达到监看效果,口岸专班制定了《自治区口岸城市工作专班监看工作规范》,进一步理清一二三级监控中心监看职责、内容、部位和时段,紧盯围封、作业、居住等重点区域,紧盯核酸检测、现场消毒、个人防护等重要环节,紧盯工人上下工等重要时段,通过视频巡查、录像回看等方式进行不间断监看。
在“管”的方面:设立集中居住场所,对闭环区内人员实行全流程、全周期、清单化管理,物理分区、人员分类、互不交叉,对进出闭环区人员、车辆、货物全程监管、点对点送达。
在“测”的方面:加强风险岗位人员管理,闭环区内工作人员落实核酸每日一检,五个重点口岸城市(城镇)居民实行每周两检,筑牢“早发现”关口。充分发挥核酸检测多渠道预警监测作用,建成应用了全区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信息系统,其中口岸重点人群录入21.8万人,落实“人、物、环境”同防措施。
在“消”的方面:加强境外货物、车辆的现场消毒工作,各口岸建立消毒工作制度,组建口岸消毒工作体系,明确消毒工作责任主体,严格落实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入境喷淋预防性消毒工作,重点做好零公里甩挂或吊装作业区和闭环区各作业园区高频接触点及重点环境预防性消毒工作,避免重复消毒和增加不必要作业环节,防止疫情跨境、跨区传播。
在“防”的方面:重在加强第三道防线防控,对进出口岸城市人员、车辆进行查验,防控疫情外溢和其他地区疫情倒灌至口岸地区的风险。
刘文林表示,“三道防线”的建成为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全面提升口岸城市疫情防控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策克口岸通关通道
创新畅通策略
一场疫情带来的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倒逼通关模式创新。
口岸专班正按照“应开尽开、能开尽开”的工作要求,创新通关模式,保障口岸货运通关和正常运行。
调整作业模式,优化流程。为应对疫情外防输入对口岸通关的影响,各地区结合实际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目前满洲里、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推行票据传输无纸化,实现联检单位人员与出入境司机无接触通关;满洲里、额布都拉公路口岸实行甩挂作业模式;二连浩特、满都拉、策克公路口岸实行吊装作业模式;甘其毛都口岸采取前置核酸检测,“当日进、当日出”,司机全程不下车管控措施。通过创新通关作业模式,有效防控疫情输入。
口岸应开尽开,保通保畅。制定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口岸应开尽开能开尽开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全年5600万吨的目标任务,与2021年同比增长10%以上。方案按照“一口岸一策”要求,对全区应开尽开、能开尽开的10个陆路口岸制定了23条具体工作举措,明确时限、任务目标,确定部门、属地责任,落实旬调度,推动进口出口双向发力,努力实现既定任务目标。
改造作业场地,扩容升级。通过改造作业场地、优化通关流程、创新通关模式、压缩通关时间、延长作业时长等多项措施,确保口岸畅通,促进口岸运量稳步提升。满洲里口岸新增4个作业场区,货运周转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满都拉口岸扩大作业场地,积极推动集装箱“以箱代储”模式和“一箱到底”、“公转铁”运输,口岸过货量由此前每天5000吨增加到最高2.73万吨,创通关以来历史新高;二连浩特公路口岸零公里吊装场主场区已投入使用,集装箱通关能力提升明显,日进出集装箱吊装能力提高至300车,日运行车辆由60辆增至190辆;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扩能改造工程完工,进出境列车接运量由17对增加至20对;策克口岸采用优化通关作业流程、提高集装箱吊装速度、增加海关监管场所等措施,口岸过货量由此前每天8000吨增加到最高5.11万吨,创恢复通关以来最高记录。
远端源头管控,关口前移。甘其毛都、策克、满都拉、额布都格公路口岸在蒙方一侧口岸区域设立境外“小闭环”营地,加强对外方司机管理。甘其毛都口岸实施“优奖劣罚”措施,同时启动集装箱和散装车并行运输。进入8月份以来,口岸通关运量稳步提升,单日最高过货量突破11.4万吨,创2020年疫情以来单日最高纪录。9月9日,时隔两年甘其毛都口岸过货量再破1000万吨大关,较2020年提前10个有效通关日破千万吨。
创新通关模式,智能助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积极推动甘其毛都、策克公路口岸AGV无人驾驶跨境通道项目,实现“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发展目标。7月16日,甘其毛都口岸首次测试运行取得成功,开始进入测试运行阶段。目前,由起初每天20辆次增加至60辆次,运输煤炭4050吨,待各环节磨合顺利,逐步增速提效。策克口岸AGV通道正在同步推进,年底前进入测试运行阶段,满都拉口岸智能空轨跨境通道项目计划明年4月份开始投入建设。
“筑牢口岸闭环防线,提升口岸通关效能,推动口岸绿色智能转型发展,确保口岸实现防控质量和通关效率双提升,是我们甘其毛都口岸的职责和使命。”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副主任田桂虎说。
开展专项行动,疏解积压。针对部分货品积压及通关受阻难题,及时启动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全力以赴促进外贸保稳提质。甘其毛都口岸截止7月21日,全面完成820万吨蒙煤清库任务;满洲里口岸截止9月27日,完成1800辆滞留整车出口疏解任务,获得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普遍认可。
“下步满洲里公路口岸将通过深挖货检场区潜能,拓宽整车出口渠道,创新俄籍司机接运模式等一系列措施,将整车日均出口能力提升至130辆以上,预计到年底新增整车出口3000辆,全年实现整车出口突破2万辆。”满洲里市口岸办主任张世朴说。
“快、准、实”贯彻二十条
落实政策突出“快”。根据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通知和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口岸专班认真按照王莉霞对贯彻落实“二十条措施”提出的具体要求,迅速安排、迅速部署、迅速落实,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和自治区领导的要求,并结合工作职责,迅速展开学习研究,对照二十条措施,对原有工作方案进行全面梳理。
优化措施突出“准”。准确理解和把握“二十条措施”精神要义,围绕“保持定力、坚持耐力、强化精准”目标,突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这个重点,制定印发了《自治区口岸城市工作专班优化调整口岸疫情防控若干措施》,从出入闭环作业人员管理、闭环内阳性病例密接人员管理、环内高低风险人员划分、建立备岗预案等制度、优化“二道防线”出入口人员值守配置、二道防线以内工程建设施工人员管理等10个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对全区各级口岸专班及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解读。
督导检查突出“实”。为确保“二十条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口岸专班迅速成立2个督导组深入到基层口岸一线,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查看、与企业座谈、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对各口岸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优化防控二十条措施和自治区口岸专班下发的《关于印发优化调整口岸疫情防控若干措施的通知》落实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实现对通关口岸督查的全覆盖,保证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通过制定口岸疫情防控十条优化举措,优化调整口岸疫情防控措施、开展宣传培训、督导检查“三结合”的方式,“快、准、实”推动“二十条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口岸城市工作专班综合组副组长杜德欣表示。
满洲里公路口岸
打赢“防”“畅”硬任务
下一步,口岸专班将更加积极行动,打赢“防”“畅”两场硬仗。进一步加强口岸疫情防控科学化、精准化水平,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口岸通关影响;进一步加快货运通道升级改造,提高跨境运输能力,保障口岸货运量稳步提升; 进一步加强与海关、边检等联检部门的通力协作,在压缩通关时间、优化工作流程、创新工作举措等方面,多措并举推进口岸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强与对俄对蒙沟通对接,协同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俄中蒙口岸间的高效融合对接,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提高货物通关效率。
疫情防控是硬仗,口岸通关是硬任务。下一步,口岸专班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口岸货运通关,统筹抓好口岸疫情的“防”和货运通关的“畅”,坚决打好“抓疫情、保畅通、提运量”组合拳。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桥头堡功能,推动口岸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贡献口岸力量。